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

2012年2月19日 星期日

如何培養容易教導的孩子-一定要讓孩子知道你愛他


家長和老師在教導孩子時,總是希望把自己認為最擅長的、最 重要的知識和能力傳授給孩子。我們總認為我們給孩子最好的了、已經盡到責任了,可是有些孩子就是不受教或是學習興趣缺缺,我們總是說孩子不用功、孩子不努 力,其實孩子不是不努力,他很努力,努力的不努力。通常這樣的孩子具有極強的負面自我形象,他對週遭的環境有極深的怨懟,他就是很積極的不要符合社會的期待,他有極深極深的被否定與不被愛。而這樣的感覺重重的牽制孩子向上向善的驅力,孩子就會自我放棄,當孩子變成這樣的時候,表示孩子負面的定見很深,要幫 孩子回到正面自我形象的狀態,要花很多的時間,要花很多的工夫,要避免這樣的狀況,最重要的是讓孩子知道我們愛他。

有時候你問孩子「你知道爸爸媽媽愛你嗎?」,孩子竟然面有難色,大人總認為「我當然愛我的孩子,怎麼可能會不愛?!」可是孩子會根 據他的觀察和感受,偷偷的在心理下了一個結論:我的父母不愛我,如果孩子真的這麼認為,他的學習就會出很大的問題,因為他會告訴自己「連我的父母都不愛我 了,我是個不值得愛的小孩,不值得被愛的小孩,就不值得匹配好的行為」,如果是這樣,要教育他就會非常的困難了。

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在內心真正的承認「自己是被愛的」,要做到這樣的效果,家長在孩子面前扮演老師的角色或是其他社會性的角色時,其比重絕不能高過扮演父母的角色-無條件接納、無條件協助的角色。

有一對父母,有著虔誠的宗教信仰,慈悲為懷,絕對是大好人、大善人;不過,他們的孩子卻恨他們的父母,因為當孩子與別人有衝突時, 事實是錯在對方,但父母總是為別人考量、原諒別人、寬恕別人,忽視了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孩子認為自己沒有錯,錯在對方,這樣的聲音一而再、再而三的不被聽見,孩子甚至懷疑自己不是父母親生的,最後,孩子就發展出反社會的行為。這對父母在孩子面前,扮演大善人角色的比重太重了,也許符合社會的期望,可是完全 不符合孩子的期望,孩子也許願意原諒他人,不過孩子希望父母能先聽聽他的想法和感受,提供解決問題的分析和建議,然後自己決定要如何面對問題,孩子可以接受任何的教導,但前提是父母一定要和孩子同一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