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9日 星期日

我在這裡遇見了你


我在這裡遇見了你
人生變得踏實美麗
在這裡
困難的事會變容易
受傷的時候
你不會禁止我生氣
難過的時候
你會放任讓我哭泣
當我迷失時
你說聽自己的心意
當我絕望時
你說don’t worry
你耐心的聽我吹笛
就算我吹得多怪異
他日我們各奔東西
不會忘記的就是你


我在這裡遇見了你
人生變得踏實美麗
在這裡
無聊的事會變甜蜜
軟弱的時候
你會幫我加油鼓勵
感恩的時候
你要我為眾人謀利
當我要求時
你說合理的都可以
當我緊張時
你要我take it easy
你心疼的看我喘氣
即使我跑輸了接力
他日我們各奔東西
不會忘記的就是你



我在這裡遇見了你
人生變得踏實美麗
在這裡
邪惡的事都會遠離
失敗的時候
你說你絕不會放棄
作弊的時候
你告訴我忠於自己
當我攻擊時
你說要在生死危機
當我痛苦時
你總會stand by me
你高興的摸我的頭
不管我畫得多離奇
他日我們各奔東西
不會忘記的就是你


如何培養容易教導的孩子-一定要讓孩子知道你愛他


家長和老師在教導孩子時,總是希望把自己認為最擅長的、最 重要的知識和能力傳授給孩子。我們總認為我們給孩子最好的了、已經盡到責任了,可是有些孩子就是不受教或是學習興趣缺缺,我們總是說孩子不用功、孩子不努 力,其實孩子不是不努力,他很努力,努力的不努力。通常這樣的孩子具有極強的負面自我形象,他對週遭的環境有極深的怨懟,他就是很積極的不要符合社會的期待,他有極深極深的被否定與不被愛。而這樣的感覺重重的牽制孩子向上向善的驅力,孩子就會自我放棄,當孩子變成這樣的時候,表示孩子負面的定見很深,要幫 孩子回到正面自我形象的狀態,要花很多的時間,要花很多的工夫,要避免這樣的狀況,最重要的是讓孩子知道我們愛他。

有時候你問孩子「你知道爸爸媽媽愛你嗎?」,孩子竟然面有難色,大人總認為「我當然愛我的孩子,怎麼可能會不愛?!」可是孩子會根 據他的觀察和感受,偷偷的在心理下了一個結論:我的父母不愛我,如果孩子真的這麼認為,他的學習就會出很大的問題,因為他會告訴自己「連我的父母都不愛我 了,我是個不值得愛的小孩,不值得被愛的小孩,就不值得匹配好的行為」,如果是這樣,要教育他就會非常的困難了。

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在內心真正的承認「自己是被愛的」,要做到這樣的效果,家長在孩子面前扮演老師的角色或是其他社會性的角色時,其比重絕不能高過扮演父母的角色-無條件接納、無條件協助的角色。

有一對父母,有著虔誠的宗教信仰,慈悲為懷,絕對是大好人、大善人;不過,他們的孩子卻恨他們的父母,因為當孩子與別人有衝突時, 事實是錯在對方,但父母總是為別人考量、原諒別人、寬恕別人,忽視了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孩子認為自己沒有錯,錯在對方,這樣的聲音一而再、再而三的不被聽見,孩子甚至懷疑自己不是父母親生的,最後,孩子就發展出反社會的行為。這對父母在孩子面前,扮演大善人角色的比重太重了,也許符合社會的期望,可是完全 不符合孩子的期望,孩子也許願意原諒他人,不過孩子希望父母能先聽聽他的想法和感受,提供解決問題的分析和建議,然後自己決定要如何面對問題,孩子可以接受任何的教導,但前提是父母一定要和孩子同一國。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要留意孩子偷偷告訴自己什麼


有人認為孩子面對挫折的挫折忍受力很重要,所以不寵孩子是理所當然外,很多事情絕不讓孩子稱心如意,要孩子品嚐失敗,要孩子在逆境中站起來,給孩子很多高難度的要求。

擔負挫折孩子的任務,其實很不適合父母來做,因為孩子感受不到愛,孩子在學校要面對同學的競爭,要能符合學校及老師的要求、要面對繁重的課 業、要用不一樣的方式學習不同的學習領域、要花費不亞於大人每日工時的時間來讀書,以孩子的標準來說,不少時候,他們是處於身心俱疲的狀況。 

孩子最重要的需求,是大人的協助、支持和鼓勵,把給予孩子挫折的角色留給別人吧!更何況,訓練挫折忍受力並不是要給孩子挫折,不是要孩子凡事不在乎,更不是讓孩子習慣於低度的要求和低度的成就中,而是要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自信心強的孩子就能勇於挑戰逆境。 


鬥狗雖然是虐待動物,但訓練的方式可以值得我們深思。鬥狗在小時候,主人就會找實力接近但略遜一籌的小狗來練習打鬥,讓鬥狗在一次又一次的 打鬥中品嘗勝利的滋味,鬥狗會告訴自己:我可以打敗強敵,我是勝利者。長大後,自然會有一股王者風範,等到這鬥狗有了失敗的經驗,不再認為自己是所向無敵 時,這隻鬥狗就不適合再比賽了。 


狗不懂人類的語言,他聽不懂主人告訴自己什麼,更不懂主人的口頭稱讚,那為什麼鬥狗可以建立自信心?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小成功中累積來的,我 們都重視我們告訴孩子什麼,其實關鍵是孩子自己告訴自己什麼。如果你常對孩子說這麼簡單你也不會,孩子就會告訴自己很笨,因為那麼簡單也不會;如果你常對 孩子說這麼困難你也成功,孩子就會告訴自己很棒,因為這麼困難也能克服。


為了讓孩子快樂,就專挑沒有挑戰性的內容來教育孩子,剛好可以扼殺所有孩子的學習動機,因為能力強的孩子覺得勝之不武,不必認真;能力低的 孩子覺得輸得顏面盡失,無地自容。不用害怕給孩子超越極限的高度要求,能力強的孩子會贏得光彩,要躍躍再試;能力低的孩子會雖敗猶榮,要捲土重來。 


只要大人不吝於給孩子舖天蓋地的大量協助,孩子一定會在挑戰成功的成就中,學會告訴自己:自己是個成功的人,是個有價值的人,然後他就會照心中的生命腳本演出,綻放自信的笑容。


如何培養孩子帶著走的能力-是不能還是不為?

一直認為孩子是需要大人協助的,也自認確實是盡力在協助孩子,但是為什麼沒有實質的功效?癥結是什麼地方?

「如果一直沒有效,表示我所做的不是重點。原來我掉進了「是不為而不是不能」的迷思中:孩子上課不專心,是因為他不想專心;孩子不讀書,是因為他不想讀 書;孩子動來動去,是因為他不想靜下來,根據這樣的假設和推論,他不想專心,我們就要改變他的意志,讓他專心,孩子不想讀書,就要逼迫他去讀書,孩子動來 動去,就要命令他當木頭人,因為我是強勢的,因為我是有權威的,所以我就可以屈折孩子的意志,苛責加重罰,威脅加利誘,所以面對孩子就成了一場戰爭,然後 帶孩子就像帶軍隊一樣,而所有的學科學習,就成了戰技訓練了,不管個別差異,要求整齊畫一,而輔導工作,就是政戰工作,不管願意不願意,要求絕對的意志, 什麼時候我成了軍人而不是老師了呢?

如果我採取「是不能而不是不為」的觀點呢?我就不製造對立與衝突,我將成為問題的終結者,不用去打一場意志的戰爭,孩子會認為我和他們是同一國的,沒有對立與衝突,就不會常常生氣。

孩子注意力不能集中,就減少每件工作的時間;清除分散孩子注意力的誘因,讓課程生動活潑,富變化。孩子記憶力缺陷,看到第五個字就忘了第一個字,想辦法把 句子切短;或是,教他記憶術。孩子回家不做功課,請家長協助孩子訂作息表,讓孩子把時間分配好,寫功課和看電視都能兼顧。

這樣子的做法,孩子會有被愛的感覺,老師幫他解決了困難,而不是做人身攻擊,試想一個不想讀書的人我一直強迫他讀書,他離開學校會愛讀書嗎?

教育的三個規準之一是要合乎自願性,如果我一直認為孩子是不為而非不能,那我就得曲折孩子的意志,這樣算是教育嗎?

有人說那孩子不管怎樣,就是不肯學習,要怎麼辦?他不是不要學習,他是沒有能力讓自己要學習,我們可以設計有趣的教材,讓孩子有足夠的理由和能力要學習。 就像一個不想吃飯的人,我們可以把飯菜煮得香噴噴的,或是就隨他餓幾餐,總會吃吧!如果還是不吃,那餓死了,也是沒辦法的事。

因為孩子沒有那樣的能力,才需要教育人員來教嘛!要不然不教能力要教什麼呢?